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姚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
2、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这就是河北袁氏。
3、出自少数民族。
| 袁姓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弗过堂: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堂号。万历年间,袁可立因为耿直建言被万历皇帝贬官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弗过”应该是他自励自勉的态度和决心。
此外,袁姓堂号还有:“陈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陈留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迁徙分布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
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
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 袁姓分布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南方,袁姓人口在四川、江苏、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所占比例很高。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袁世凯的后代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家族名人
袁天罡:唐初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善风鉴,累验不爽,曾仕于隋,为盐官令。唐时,为火山令。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袁天罡称骨歌》等。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高水西北)人。少时为郎,灵帝时辟为大将军何进的椽属。中平元年(184年)任中军校尉。灵帝死,绍劝何进召董卓进京诛灭宦官。及何进为宦官所害,立即率兵进宫,将宦官无论少长一并杀光。董卓入京后废少帝,他出奔冀州。初平元年(190年)与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讨卓,被推为盟主,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又联合公孙瓒迫冀州牧让权,自领冀州牧。后利用乌桓击败公孙瓒,镇压黑山军和河北地区的民变队伍,遂占冀、青、幽、并四州,建安二年(197年)自称大将军,兼督州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绍外宽而内忌,刚愎自用,拒绝谋臣沮授所建积蓄力量以图天下之策,与北方另一较大割据势力曹操争战。五年,双方决战于官渡,主力被曹操消灭,逃回邺城,于七年忧郁病卒。死后,诸子争立,均为曹操所灭。
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后汉末年的军事家,军阀。袁绍兄弟,“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举孝廉,累迁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文学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选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定居江宁。其诗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格,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书,为“江右三大家”之一。
袁了凡:在历史上,嘉善不乏名门望族,这是一个注重文明礼仪、讲究家教与门风的地方。自元明始,袁了凡家族世居于此。袁氏嘉善始祖由河南洛阳迁居陶庄净池(当时,嘉善尚未建县),后迁往魏塘东亭桥浒,晚年迁居吴江赵田村。但尚有袁家氏族后裔,在陶庄附近村落耕读传家,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矣。数百年来,陶庄袁氏家学渊源,书屋延香,代不乏人,而“家教”和“家训”则是袁氏家族及其成员(后代裔孙)恪守的行为准则,严格的家规也是构成氏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据有关史料记载,袁了凡家族流传于今的家训著作有好几部。其中最初的是,袁了凡的曾祖父袁颢撰写的《袁氏家训》,家训中提倡和强调了救世助人、修身积德、积善行善、谦虚修德等规范训诫。袁了凡本人撰写了《了凡家训》《训儿俗说》两部家训著作,其中《了凡家训》(也叫《了凡四训》)是他的传世名作。全书由四篇文章组成,凡1.16万多字。其中“立命之学”是他69岁晚年之作,“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他早年《祈嗣真诠》中的两篇,“谦德之效”是以前的《谦虚利中》篇。
这是一部自明清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家训著作。它的传播范围和渗透力甚至于超过了《朱伯庐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朱子家训》采用了琅琅上口的歌诀形式,宣扬的是循规蹈矩的儒家思想,有一点说教的味道。而袁了凡则在家训中,把自己读书和做人的心得,以及甜酸苦辣的仕途经历总结出来,以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实践、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其儿孙一个真理,那就是“与天命抗争,与命运挑战”,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在一切“听天由命”的封建社会,是很了不起的。
袁世凯: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争议的是戊戌告密事件,与日签署二十一条,称帝等。他是北洋军阀首领,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捍卫国土,维护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创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重视教育,努力恢复中断三百年的汉族文化。期初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袁氏记法》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等,后企图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富国强兵,仓促称帝,因尿毒症夭折。葬于河南袁林,现有袁氏故居。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没有了首领,中国陷入了数十年民不聊生的军阀混战状态。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袁氏家训
袁氏家训分两部分:《袁氏家戒十条》、《袁氏家教十则》。《家戒》和《家教》各10条,分别从道德自律和立身行事两方面对族人进行警戒和教育。
袁氏先祖迁入湖北公安后,垦荒种地,勤劳节俭,开创家业,后制订出了本族家规家训,传家二十二代、五百多年。其核心理念是“立德”和“做人”。强调控制个人私欲,遵从社会礼制,注重内在品格的养成与人生事业的发展,始终把人生的道义与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袁氏家训擅长教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言导人,蕴藉着科学的育人思想。袁氏家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地掀起了读书求知的热潮,使公安大地秉承革新精神与进取意识,民风淳厚,思想开化。
●袁氏家教家戒摘编
教孝慈
“凡为父母,未有不慈爱其子者,但不可姑息①失教。”
“而立教之方必自孩提天性未满之日,多方引诱,极力教戒,俾②之用心理会,身体力行,在家为孝子,出门为忠臣。古语云:严父出孝子,慈母多逆儿。”
——摘自《袁氏家教十则·教孝慈》
【注释】
①姑息:迁就,纵容,不加限制。
②俾(bǐ):使。
【释义】
凡是父母亲,没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但是不可以过度纵容孩子而不加教育。
但是实现教育孩子的方法,必须是在孩子天性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时候,采用多种方法诱导,尽力教育警戒,使他用心理解领悟,亲身经历体验,在家中做一个孝顺的人,走上社会做一个忠诚的人。古话说:“严格的父母能教导出优秀的子女,慈爱的父母多会骄惯出叛逆的孩子。”
笃友恭
“自古易得者外物,难得者兄弟,尤难得者,兄弟和而父母顺。”
——摘自《袁氏家教十则·笃友恭》
【释义】
自古以来,容易得到的都是外在的事物,难得的是兄弟,尤其难以得到的,是兄弟的和睦与父母的顺遂。
“帝尧俊德,首睦九族。人但知有一身之子若孙,不知推而至于兄弟之子若孙,更推而至于从兄弟再从兄弟之子若孙。”
——摘自《袁氏家戒十条·戒薄宗族》
【释义】
帝尧有美好的德行,首先让九族的人和睦。现在的人只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后代,而不知道推导到兄弟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后代,更不会推导到兄弟的兄弟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后代。
“比闾①族党,相友相助,古制也。”
——摘自《袁氏家戒十条·戒忤邻里》
【注释】
①比闾(lǘ):指人聚居处。
【释义】
门户相挨的族人,互相友爱,互相帮助,这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礼仪制度。
急国课
“自古上给下以田亩,下报上以总①秸。米粟践土,食毛奉公,为先风俗醇厚②之世。”
“急国课即士庶忠上,要务勉之。”
——摘自《袁氏家教十则·急国课》
【注释】
①总:禾稿,连穗带杆的禾把子。
②醇厚:指淳朴厚道。
【释义】
自古以来都是国家给人民土地,人民用劳动所得来回报国家。粮食作物都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吃的用的首先要向社会供奉,这就是早先风俗淳朴厚道的时代。
急国课就是老百姓对国家要忠诚,必须要很好地做到。
正心术
“人生祸福成败,莫不基于心术。心术一坏,即富贵亦消乏也;心术一端,即贫贱亦昌达也。”
——摘自《袁氏家教十则·正心术》
【释义】
人生的灾祸与幸福,成功与失败,无不是由心术传导出来的。心术一旦坏了,即使富贵了也会消减困乏;心术一旦端正了,即使贫穷卑贱将来也会昌盛发达。
“凡我公族各宜辨别公私邪正,养品行于素,修言①寡口,过行鲜怨,恶将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摘自《袁氏家教十则·立人品》
【注释】
①修言:统一号令。《国语·周语上》:“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韦昭注:“言,号令也。”
②过行:错误的行为。
【释义】
凡是我们家族人各自都应该辨别公与私,邪恶与正直,在平时就要注重品行修养,谨慎地说话,犯了错误,少发泄自己的怨愤,这样怎么会做不到在贫穷时不失掉道义,在富贵时也不背离正道呢?
“学疏见浅,不择贤愚,交结匪类,不治生产,学成浪荡,酒肉欢歌,不分昼夜,嫖赌淫邪,千金何难一挥”、“指责天高地厚,竟无容身之地,势不至行险,侥幸为盗为非,以终必乞丐,无门辗转于沟壑。”
——《袁氏家戒十条·戒学浪荡》
【释义】
浪荡的人,学问缺乏,见识短浅,不懂得选择贤良与愚蠢,与匪徒交结往来,不管理生产,学会了浪荡,每天酒肉筵席,恣情欢乐,不分白天黑夜,嫖赌逍遥,恶行累累,即使千两黄金,挥霍下去又有什么难处呢,到后来,钱财散尽,指责天地不厚,没有容身的地方,虽然还不至于生命的危险,但怀着侥幸心理成为盗贼罪人,最后难免成为乞丐,无家可归,只能在泥水沟里苟延残喘。
尚勤俭
“大凡居家必也,房屋不必过华,衣冠不必过美,饮食不必过丰,亲朋往来不必过费,生子满旬不必延宾,冠婚丧祭不可越礼。六者能谨,庶几养其源而节其流,家道昌而乡俗美。”
——摘自《袁氏家教十则·尚勤俭》
【释义】
一般居家生活所必须的,房屋不需要太过富丽,衣服不需要太过华美,饮食不需要太过丰盛,亲戚朋友往来不需要太过破费,生了孩子满月之时不需要延请太多客人,成人了结婚,死亡了祭奠,都不能超越了一定的礼仪规范。这六样能谨慎,差不多就能增加收入而节省开支,家庭昌盛,乡俗和美。
设义学
“今拟祠堂左右设立义馆①,族中有学德俱优者,择之为师,凡有力者则量出供应,束修②以资诵读,无力者则量为资助,令其专心肄业③。教者必尽其职,学者务领其益。学者勿忘其本,教者勿市④其德,斯一本之谊笃,而祖先之业可继矣。”
——摘自《袁氏家教十则·设义学》
【注释】
①义馆:义务办学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学校。
②束修: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修”。束修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
③肄业:修业;学习(课程)。肄(yì):学习。
④市:交易;商品买卖。
【释义】
现在准备在祠堂附近设立学校,公族中那些学识品德都很优秀的,挑选出来做老师。凡是有能力的,就出资供应,缴纳学费来资助学生读书学习。没有能力的人,确定为资助对象,让他专心读书。教书的人必须充分尽到自己的职责,学习的人务必领会书中的知识道理。学习的人不忘记自己的目的,教书的人不辱没自己的德行,这样一本书的情谊笃实,而祖先的家业也可继承了。
“幼则训以小学①,领其法行,践其法言,口诵心维②,勿致旷时,长则入于大学,宗其纲领,疏其条目,致知力行,无愧圣贤。”
——摘自《袁氏家教十则·专执业》
【注释】
①小学:即语言文字学。古代小学先教授六书,所以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
②口诵心维:口里念诵,心里思考。
【释义】
从小就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来训导他们,领会语言的法则,学习运用合乎规范的语言,一边念诵,一边思考,不让他们长时间疏离,长大后就进入高一等的学府学习,全面掌握知识的纲领,疏导出知识的条目,努力获取知识并践行这些知识,不愧对圣贤。